【统计信息】康县2016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招商动态 |2016-07-27
上半年,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为全年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及评价
1、农村经济基本情况。2016年上半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7465.33万元。实现增加值12074.84万元,增长5.32%。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6669.29万元、483.83万元、4769.87万元、40.31万元、111.54万元,同比增长6.64%、4.98%、3.3%、9.27%、5.46%。
2、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小春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今年来,我县春耕生产光、温、水、气候等条件良好,病虫灾害少发,保证了小春粮食、油料、蔬菜、水果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全县夏粮总产量36600吨,比上年增加1408吨,增长4%;油菜籽总产量755吨,比上年增加297.7吨,增长65.1%;蔬菜总产量达7265.64吨,比上年增加656.64吨,增长9.93%;水果产量1051吨,比上年增加58吨,增长5.84%。大春农作物播种顺利,形势好于去年。今年玉米播种面积稳定,自然灾害较去年减少,目前长势喜人,预计丰收在望。前半年,全县群众利用良好气候时机,适时栽插、播种,切实稳定了大春粮油及蔬菜种植面积。
蚕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县内长坝镇、大堡镇、寺台乡、云台镇、大南峪镇、王坝镇、城关镇、碾坝镇、岸门口镇等乡镇的156个村1.24万户农户从事蚕桑生产。目前,全县有桑园4.14万亩,蚕桑面积和养蚕总量占全省总量的90﹪以上。蚕桑中心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稳步推进产业基地发展和集中打造产业带等积极的有效措施,坚定不移地走“多元化发展”抓桑园综合开发,在长坝镇段庄村、王坝镇王坝村、云台镇葸庄村建成了蚕桑观光园、果桑基地、桑枝条食用菌实验基地;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开拓产品领域,康县与天水宜家丝质品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县蚕桑中心成功研制的桑叶茶、桑叶菜、桑葚酒等产品,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春季蚕茧产量172900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7035公斤,增长4.24%,实现产值342.35万元。
3、畜牧生产情况。上半年出栏生猪33170头,与去年持平;出栏牛1926头,增长5.94%;出栏家禽125700只,增加9900只,增长8.55%;禽蛋产量894吨,增长8.1%;肉类产量3080.9吨,增长14.59%。生猪存栏5.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09万头。3月份以来,县内生猪价格和仔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当前,我县肥猪价格18元/公斤左右,同比上涨25.93%;仔猪价格60元/公斤左右,同比上涨11.1%;猪肉价格32元/公斤左右,同比上涨25%。按照目前价格,养猪户开始出现盈利,生猪养殖前景乐观。
活禽市场价格略有上升,鸡蛋价格持平;牛羊生产平稳增长,牛、羊肉价格继续保持平稳,养殖效益较好。养殖户效益保持稳定,增养积极性较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成本高、利润薄。目前,农资成本、人工成本、饲料成本上升等都很高,特别是种子价格高、仔猪价格高,导致我县种养殖业的利润很低。
2、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老龄化、文化水平低。由于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多是具有较高学历的青壮年男性,使得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掌握运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低,导致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导致种养植粗放,农业效益难以发挥。
3、农业现代化程度偏低。我县大多数龙头企业层次不高、实力不强,没有大型的龙头企业集团和知名产品来带动,农业产业多为初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范化程度不高,数量众多,但相对分散,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整体上相对较低,培育市场主体仍需继续努力。
三、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确保粮食丰收。切实抓好以抗御洪涝、风雹、病虫等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2、扎实抓好农业项目工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水利灌溉设施、农村新居、乡村道路等项目的推进工作。做好招商引资和电子商务工作,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成果。强化跟踪落实,抓好在谈项目的对接落实,促进项目尽快落地。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建设好王坝杜仲、阳坝茶博园绿色经济示范区和康县至阳坝百里生态农业走廊。整合资源、品牌,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为抓手,扎实抓好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产业、特色水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深化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机制,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广大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5、加强畜牧业生产保障机制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加大财政扶持投入,通过财政扶持补贴,推进种养统筹和大农业生态循环;二是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推进生猪、家禽产业稳定发展,促进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大力推广种养循环模式,进一步提升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能力,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继续扶持养殖大户和规模,加强政策、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