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易门谋篇布局打造西南瓷都
| 招商动态 |2016-06-03
浦贝乡李忠古窑旧址散落在泥土中的残片,记录了一段水与土融合的古代陶瓷文明。鑫诺年产1200万平方米自动化生产线,展现的是工业化时代创造的现代产业文明。
鑫诺陶瓷生产的800毫米×800毫米中高档地砖
当400年前的土柴窑变身为轨道窑,世代相传的抟土拉坯嬗变成球磨制浆和机压制坯时,易门陶瓷在古今对话中雄踞云南,并开始走出国门。
步入调整转型和创新发展新时期,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背景下,易门如何凭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现有产业基础,有效补齐产业发展短板,谋篇布局打造“西南瓷都”,成为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课题。
盘点产业家底
鑫诺陶瓷400米宽体轨道窑
相传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的部下李忠兵败流落至易门县,途经浦贝乡时,发现优质瓷土,便在此安家制陶,所产青花瓷品因胎质细密、釉色温润而名震滇黔。李忠点燃了窑火,也揭开了易门400年陶瓷发展史的第一页。
透过这段历史记载,看到的是易门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
调查资料显示,以罗台旧大黑山、大山为重点,包括狮子山等地分布有1172.51万吨瓷土资源,为云南之最。以六街街道青龙村为重点,包括龙泉街道杨保庄、浦贝乡杨家坝在内,分布有311.96万吨粘土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古之易门为滇中要塞和入昆之门,固在其陶瓷业发源地浦贝乡呈现瓷窑成片、商贾云集、瓷货满市的景象。现代易门地处昆、玉、楚三州市交会点和滇中城市经济圈核心地,更加突出的区位优势成为其吸引投资、承接产能、发展现代陶瓷产业的有力支撑。
1954年,易门县陶瓷生产合作社成立。以此为标志,易门县迈出了发展现代陶瓷产业的第一步。1970年,国营易门瓷厂建成投产。1995年,易门瓷厂与方屯乡政府联营成立易门佳璜瓷业有限公司,成为云南首家陶瓷企业。
2003年后,随着亚欧、南鹰、远方、国星等一批闽、浙、粤陶瓷生产企业的落地,易门陶瓷产业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将易门命名为“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2009年,易门陶瓷产业基地入列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17户陶瓷生产企业聚集易门工业园区,建成25条生产线,形成超过1亿平方米的墙地砖、5000万件日用瓷、84万件卫生瓷、600万件工艺陶瓷产能规模。2015年,易门建筑陶瓷产能规模占到了全省的80%以上;陶瓷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6亿元,占易门工业园区工业产值的13.6%;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4亿元,占易门工业园区全部工业产值的11.8%。
纵观易门现代陶瓷产业历程,立足资源的区位优势,经过自我发展和引资发展两个阶段,突破了以日用陶瓷为主的单一产品结构格局,实现了产业聚集,构建起以建筑陶瓷为主体,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兼备的产业格局,成为云南省最大的建筑陶瓷产业聚集地。
审视发展机遇
远方陶瓷墙砖生产线
远方陶瓷副总尤金跃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广东、福建陶瓷产品北上,生产产能西移发展格局的进一步突显,拥有丰富瓷土资源的中西部地区成为承接陶瓷产能转移的重点区域。正因如此,易门县以其资源和区位优势,成为闽、粤、浙陶瓷资本投资洼地。
如其所言,自2000年开始,中国乃至全球最大、产业链最为完善、占据全国建筑陶瓷产业半壁江山的广东佛山,因迫于资源、能源等多方面压力,掀起了浩浩荡荡的产业大转移大潮,从而引发了国内陶瓷产业布局的巨变。四川夹江、江西高安、甘肃平川等地快速成为新兴陶瓷产业聚集地。
与此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重心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东瓷西进”提供了新机遇。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云南房地产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投资额由2003年时的114.97亿元增至2014年的2846.65亿元。在此期间,易门县抢抓机遇,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快速成为云南建筑陶瓷产业聚集地。
在整个“东瓷西进”过程中,虽然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但步伐仍未停止。随着30余个规模化新兴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在全国的形成,建筑陶瓷制造区域化与销售市场区域化的特征正在全面形成。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房地产库存剧增、投资下滑影响,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再次步入低谷,但同时新机遇也正在突显。
随着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升级版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滇中城市经济圈和“五网建设”的快速推进;随着泛亚铁路、昆曼和昆河高速区域性国际大通道的建成,以对外开放经济带、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为载体,建设沿边开放新高地的推进,正在推动内外市场形成新需求。
新的市场需求为吸引资源枯竭趋势进一步加剧的闽、粤、浙等陶瓷产能进入,推动现有存量产能提档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正是居于这样的判断,2015年8月,福建投资商携资4亿元在易门建成年产1200万平方米墙地砖的鑫诺陶瓷。
梳理制约短板
易门传统日用陶瓷生产
“在云南市场,本地产品占了三分之二的销量,但超过半数的销售额被省外产品拿走了。”这是易门意达陶瓷老总王儒林对当前云南陶瓷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
“虽然有资源优势,但几乎所有的化工原料、设备配件都要从福建、广东拉进来,配套不全带来的是成本居高。”这是尤金跃对易门陶瓷产业发展现状的另一番评说。
透过王儒林和尤金跃的评价,看到的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个性化消费趋势突显,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易门陶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品低端化、企业规模小、产业发展不配套、品牌竞争力弱等短板日趋突显。
相关业内人士在分析易门陶瓷产业发展现状时认为,目前易门建筑陶瓷产品尽管占据了省内80%的市场份额,但绝大部分是中低端产品,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外来投资企业起始时的发展定位就是锁定中低端市场,产品一旦被贴上便宜货的身份标签,就会成为提档升级的最大障碍。
目前,易门县大部分陶瓷生产企业的压机和窑炉不适宜生产大规格中高端产品,劳动生产率比发达地区低近一倍,能耗控制水平低于省外先进企业。2015年,易门县17户陶瓷企业户均产值近1亿元,增加值仅为0.23亿元。企业规模小、生产率低、能耗高,导致易门陶瓷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居于二、三线产区位置,产业竞争力不强。
较之四川夹江基本实现了从原材料到色釉料、陶机配件的本地采购,江西高安建成集仓储、物流、信息、营销、展示为一体的瓷都国际。易门还没有完全构建起一个集产品生产、原辅材料、物流信息、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品牌展示、市场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产业发展中所需的专业化配套程度尚处低层次。
截至目前,易门县陶瓷产品获得2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省级新产品认定和15件专利认定,但创新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从一个企业同时使用四五个商标以及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现象可见,目前易门陶瓷产品品牌仍处于“复制”省外品牌阶段,难以在市场上与国内外知名品牌抗衡。
加快提档升级
易门聚龙坊民俗陶艺厂艺人精心绘制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订制的雕黑陶茶盘纪念品。
2015年8月,落地易门的鑫诺陶瓷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抢抓“东瓷西进”机遇、完成上一轮产业布局的易门陶瓷产业,在此轮产业提档升级中迈出了新步伐。
鑫诺陶瓷副总经理许发明介绍,投资规模达4亿元的鑫诺陶瓷,建成三条中高档墙地砖生产线,形成1200万平方米的产能规模,预期产值5亿元。仅在2015年5个月中,企业生产墙地砖800余万平方米,实现产值2亿元。今年一季度,实现了满负荷生产。
400多米长的宽体辊道窑、360吨的压机、节能环保的气发生炉以及6D彩釉喷墨机……用一系列国内最先进陶瓷生产设备武装起来的鑫诺陶瓷,成为目前云南省规模最大、产品档次最高、唯一采用全自动陶瓷生产线的企业。
成功抢滩中高端市场的鑫诺陶瓷,成为易门陶瓷产业提档升级的催化剂。随之而来的是目前云南唯一存活的本土陶瓷企业——意达陶瓷通过引入合作伙伴,投资2300万元实施脱胎换骨式的全面技改,确立小众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思路,构建高、中、低产品结构层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再书本土陶瓷企业辉煌。
远方、国星、南鹰、昌佳等外来投资企业一起发力,同步实施生产线技改提升,同步推进产品提档升级,金源1200万平方米建筑陶瓷、滇源300万套园林陶瓷等一批新建项目加快推进。易门陶瓷生产企业开始呈现集群共生效应,全面推进产业提档升级。
与此同时,产业聚集区内的综合服务区、产品展示中心、检验中心和物流仓储区建设步伐加快。继意达、盛凌建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之后,鑫诺、远方等一批重点企业积极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易门开始着力打造集产、销、研和综合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着力推进产业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立足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加快推进产业向高端产品、高质量服务、高科技含量、高端文化艺术融合以及集约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是易门陶瓷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所在。
正是居于这样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易门县围绕巩固提升“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和“云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调整完善了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引高端、提中端、转低端”的思路,引进培育产业龙头,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配套,积极培育市场品牌,扶持拓展东南亚和南亚市场,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全面发力,多管齐下,着力补齐产业短板,全力打造“西南瓷都”。
扫描二维码关注玉溪宣传